李伟,1975年生,大专学历,喜好茶文化及泾阳茯茶历史挖掘。从事茯茶产业工作多年,参与《泾阳茯茶产业规划》、《食品安全地方标准·泾阳茯茶》的修订讨论和产品验证、抽样工作。
我的家乡李门张是一个古老的村庒,县文联一直邀请我写一下村子的历史文化。2022年4月,我邀请好友县文联主席姚海滨、文化爱好者穆民一起来我们村寻访历史。我们村位于中张镇政府西2公里,泾石口公路和泾惠渠八支渠穿村而过。
一个新发现
在村南的一座水井旁,我们见到了一块断成三节的石碑,这是我小时候常在上面玩耍的老朋友。上面的字却记不清了,我们三个人合力翻起石碑。没想到,却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。只见碑刻正中是“明诏授儒官高士张公世峰之墓”,右侧是“赐进士奉政大夫、刑部尚书、前南京吏兵部二部尚书李世达题”左侧是“万历己丑八月初九日,不肖孤翙之、翀之、孙起¨、起岩、起蛟、起龙、起鹍泣血立”。
这是目前发现的李世达唯一的一处题字,我们几个兴奋不已。李世达,陕西泾阳花李村人,嘉靖三十五年(1556)中进士。为官清正、敢于直谏。为了勉励家乡学子崇文尚学,李世达主持修建了崇文塔,目前是全国最高的古砖塔。
再看张世峰的职务是一位儒官,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。李世达作为刑部尚书,能为这位地方的儒官题写墓碑,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。
这时,村子的一位长者告诉我们,李门张村在很早以前是李姓聚集的村落,后来张姓人从太平邹范村迁移到这里,做了李家的上门女婿。李家逐渐的迁徙,村子慢慢的以张姓人居多了。大家就把这个村称作李门张,以后谐音成立门张。我推测,李世达的家相传在花李村,是李家花园的意思,属泾干镇管辖,距李门张村20多里,迁走的李姓人,很可能就是李世达的先辈,李门张村可能就是李世达的祖居之地。李世达家和张世峰家,保持世交之谊的关系。
惊现茯茶史
听说村北舅父家有一块老碑子,我们又来到舅父门前。在门前的菜地里,我们见到了这块碑。几个人一起用力,才将碑子转移到门前的开阔处。只见碑子中间是篆体“旌表承德郎从祀乡贤张公先莹”,右边是“成化十九年(1483)巡按御史李瀚奏请”,左边是“崇祯四年二月吉日重修,曾孙张时雍、翙之,玄孙张国才、其经、其纶、体道、¨¨、起岩、闻道、起龙、国祚、起鹍、国¨、起鹏、国顺、起运,来孙若干,云孙等等,不一一录文”,列举了张公的历代后人。其中在前文中出现的张翙之,在这块碑上是曾孙。说明此处的张公是前文张世峰的祖父,这块碑的内容年代虽早,却是崇祯四年张家的后人重修的。
碑文说的是,成化十九年巡按李瀚就奏请皇帝表彰张家的祖先。说明500余年前,张姓已经在此居住,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。明代从祀乡贤是指那些清正廉洁、刚直不阿、忠信孝悌、著述丰富而有功于儒学、为国家建功立业、热心地方事务并做出贡献的人,在去世后经推荐,进入乡贤祠,享受祭祀的一种制度,用以引领士大夫与社会公众积极向善、努力贡献于国家与地方社会。按照村子人的说法,李姓人更早的在此聚集,说明李门张村最少也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了。
再来看这位御史李瀚,历史记载“丁未(1487),徵拜监察御史,巡按陕西茶马,弊端革殆尽。岁满,代还以忧。起,按陕,劾赃吏,汰宿奸,郡县官望风慑服。”
遥想500多年前,巡按御史李瀚在陕整顿吏治,政绩卓著。在此期间表奏张公为从祀乡贤。1487年升任监察御史,巡按陕西茶马政策的执行情况。此时陕西的官茶(近代才称茯茶)生产是明政府安边的一项重要制度,茯茶此时是专卖产品,承担着和西北少数民族交易马匹的国家战略任务,御史大人是要亲自巡查茶马交易的执行情况的。陕西的官茶生产历来只有在泾阳才能加工,我们推测,李瀚是来过泾阳的,在这里巡查过茯茶的生产,解决了茯茶管理上的问题,堵塞了私贩茯茶等弊端,促进了明政府茶马政策的稳定执行。
名人和老兵
我们村近代也是名人辈出。其中张学礼担任过三原县县长。张波担任过咸阳市人社局局长。张建全,西安交大毕业,后在国防科工委工作。值得说的是我们村还有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张信荣老人。据老人介绍,他生于1935年9月12日,1951年4月入伍,当时泾阳去了1000余人。他们先从咸阳坐火车到达武威进行集训,到平凉参与剿匪。1951年快过年的时候,到达沈阳进行整训,在沈阳停了1个周,将原来的落后武器,换成了先进武器。老人所在的部队当时在平壤附近,他是某部通讯连的号兵兼通讯兵,经常跑着送信。那时美国飞机不断扔炸弹,炸的弹坑和窑洞大小一般。他们就在山里打洞居住,把一个山都挖空了。1954年回到武汉,负责整训新兵。1955年又将整训好的新兵带到朝鲜,分到各个连队。1956年3月,光荣退伍。在我们和老人的聊天中,他的老伴拿出了老人的军功章,有全国政协发的、有朝鲜发的。老人神态从容,温和慈祥,非常的平静。
我想,老人正是“历经沧桑轻生死,百战归来还耕田”,我不由得肃然起敬……
来源:陕茶网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